瀨戶本業窯位於愛知縣瀨戶市,擁有超過250年的歷史,是日本著名的陶瓷窯元之一。自江戶時代後期(約18世紀末)創立以來,瀨戶本業窯一直專注於製作實用陶器,並以傳統的分工製作方式,從土壤、釉藥的製備到成品,皆由工匠們親手完成。這種製作方式不僅保留了傳統工藝的精髓,也確保了每件作品的高品質。
水野家族世代相傳,現任第七代當主水野半次郎先生在繼承家族傳統的同時,深受民藝運動創始人柳宗悅的思想影響,致力於將實用與美學結合,創作出既適合日常使用又富有藝術價值的陶器。第八代傳人水野雄介先生則在父親的指導下,繼續發揚家族的製陶傳統,同時積極參與當地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如修復古窯址等,為保存和傳承瀨戶的傳統風貌作出貢獻。
瀨戶本業窯的作品以黃瀨戶、馬目紋、麥稈手、三彩等風格為代表,展現了瀨戶燒的多樣性和豐富性。這些作品不僅在日本國內廣受好評,也受到國際市場的青睞。此外,瀨戶本業窯還開設了工藝商店,供應各式陶器,並舉辦陶藝教室,讓參加者親身體驗傳統陶藝的魅力。
瀨戶本業窯位於其北側斜坡上,曾經存在一座由13個窯室組成的大型登窯,從江戶時代後期一直運作至昭和20年代。這座大型登窯旨在滿足大量需求,燒窯時,來自多個窯場的陶器被混合放入,工匠們日夜輪班守護火焰。雖然如今已不復存在,但作為「窯跡之森」被保存下來。戰後,這座13窯室的登窯被拆解、移築,縮小為4窯室,這就是現今洞本業窯所使用的窯。
昭和23年(1948年)新窯的首次燒製,正值產品供不應求的時代,即使是未完全燒熟或有瑕疵的產品也能迅速售出。然而,本業產品的短缺仍持續,為應對需求,在山另一側的一里塚新建了三窯室的登窯。洞窯和一里塚窯每年可燒製數十次,這段時期可謂近代的黃金時代。隨後,由於業務繁忙,一里塚窯從三窯室增建至四窯室。進入昭和40年代(1960年代),在徒弟制度下成長的工匠們年逾七十,新工匠難以培養,替代陶器的新生活用品開始出現。登窯所需的松木逐漸難以獲得,至40年代末期,僅剩洞窯在運作。洞窯在50年代改為燒油與薪木並用,60年代轉為大型瓦斯窯,延續至今。
瀨戶本業窯的陶器以堅固耐用著稱,這種特性源自其製作過程中的「易於製作」轉化為「易於使用」。在昭和55年(1980年)之前,窯燒次數有限,為了在一次燒製中放入更多器皿,工匠們在盤子之間夾入板子並堆疊,為了承受重量,器皿被製作得較厚實。因此,製作的便利性最終轉化為使用的便利性。這使得這些陶器即使有些磕碰也無需在意,仍可安心使用。
每件器皿的形狀都有其理由。首先,重要的是這種形狀是否讓製作者能夠持續自然地製作。工匠的節奏和呼吸體現在形狀中。通過分工,每個人重複相同的工序,提高了品質和速度。例如,經典的茶杯在拉坯成型時,通過將杯口製作成S形來防止變形,這使得握持更舒適,且杯口的袋狀結構有助於保持溫度。這些設計主要考慮了生產效率。
此外,即使製作相同的盤子,不同代工匠的堆疊方式也會有細微差異。這體現了手工製作的獨特性,每位工匠在追求中達到的境界各不相同。雖然陶器的繪製和釉色常受關注,但我認為,工匠熟練技藝所創造的形狀更具意義。這也是第六代半次郎經常強調的觀點。柳宗悅的心偈中有「文エガケ 文ナキマデニ」之語,意指雖可隨意描繪圖案,但精簡至必要的最小限度,才能展現出豐富的韻味,達到「有文而無文」的境界。這同時也傳達了在圖案中重複工作的優秀性。
總而言之,瀨戶本業窯的陶器在設計上考慮了製作和使用的便利性,體現了工匠們對手工藝的執著和對實用性的追求。這種結合了傳統技藝和實用功能的陶器,無論在日本還是海外,都深受喜愛。
對於熱愛日本陶藝文化的台灣朋友而言,瀨戶本業窯無疑是深入了解和體驗日本傳統陶藝的絕佳窗口。無論是欣賞精美的陶器作品,還是親自參與製作,您都能感受到瀨戶本業窯深厚的歷史底蘊和工匠們對於傳統工藝的熱忱與堅持。
地址:〒489-0847 愛知縣瀨戶市東町1-6
電話號碼:0561-84-7123
官網:https://www.seto-hongyo.jp/
直營店(工藝商店):
- 地址:〒489-0841 愛知縣瀨戶市東洞町17 瀨戶・ものづくりと暮らしのミュージアム[瀨戶民藝館]內
- 電話號碼:0561-21-3773
- 營業時間:10:00~16:30
- 定休日:週一至週三(國定假日照常營業)